重新翻開阿來的《西高地行記》,指尖仿佛又沾上了高原的霜雪與苔蘚的濕意。去年十月,我第一次來到青藏高原參加科考,卻驚訝于這部散文集與科考日志竟有如此多隱秘的共鳴——當阿來在貢嘎山腳下俯身觀察藍色鳶尾時,我們正在辨識同一片草甸的苔蘚種屬;當他站在雅魯藏布江渡口追憶牛皮船的歷史時,我們正采集江水的經(jīng)緯度數(shù)據(jù)。這場跨越文學與科學的對話,在青藏高原的褶皺中悄然生長。


初讀此書,我們正在開車前往西藏的路上。書中關于雅魯藏布江“像揉皺的哈達”的比喻,與窗外江水反射的月光產(chǎn)生奇妙的共振。后來在墨脫采集水樣時,當?shù)亻T巴族老人講述的“彩虹瀑布傳說”,竟與阿來記錄的“十人九遇虹”形成互文——原來科學采樣點與文學意象的坐標,早被高原的風雨釘在同一張命運地圖上。我們以樹芯的碳14重構古氣候,作家用茶馬古道上的馬蹄印串聯(lián)文明史;我們用碘-129示蹤核污染來源,他用神話解釋雪山的眼淚——兩種語言在經(jīng)幡飄動的弧度里達成共識:對這片土地的理解,既需要質(zhì)譜儀檢測百萬分之一的元素波動,也不能缺少對瑪尼堆上一塊無名石頭的凝視。但是,“所有精密的測量,最終都是為了證明我們永遠無法完全丈量這片土地。”


最難忘的是在日喀則市天葬臺采集土壤剖面樣本。鐵鍬鑿開黃褐色沉積層的剎那,我看到了一枚形態(tài)完整的菊石化石,這讓我想起阿來在《貢嘎山記》中發(fā)現(xiàn)的“夾在巖層里的海螺化石”。我想把它帶回去,但同行的隊員勸我別白費力氣了,上次科考他發(fā)現(xiàn)這枚化石后整整用地質(zhì)錘砸了幾個小時,它卻好像就永遠長在這里。這場景讓我想起書中那個在瑪尼堆前突然松手的朝圣者——他掌心的石頭終究沒壘上經(jīng)幡飄揚的塔尖。阿來說“所有未完成都是另一種圓滿”,而我們永遠帶不走整片高原。


阿來的《西高地行記》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苦旅,更是一個民族在現(xiàn)代化浪潮中逐漸風化的精神圖譜。那些被GPS定位的冰川遺址、被實驗室封存的冰芯標本、被游客鏡頭解構的瑪尼堆,都在無聲訴說著文明傳承的悖論——我們以科學丈量土地的深度,卻常以淺薄的“熱愛”消解其厚度。書中流淌的憂思如高原融雪,既沖刷出歷史斷層里失落的王朝印記,也浸潤著當代人干涸的文化根系。當格薩爾王的傳說在電子屏幕上化作數(shù)據(jù)流,當康定木蘭的復活成為環(huán)境保護的指標,阿來用文字在科技與信仰的裂隙間搭起繩梯:真正的守護,不是將文明制成標本封存,而是讓古老血脈在現(xiàn)代肌理中繼續(xù)奔涌。


文/張佳琪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