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桃花源:中國的樂園思想》

作者: (日)川合康三譯者:趙力杰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2025年4月


推薦理由:


在中西方文學與思想史上,都有書寫“美好之地”的傳統(tǒng)。日本學者川合康三認為,以《桃花源記》為代表的中國“樂園”文學,與西方托馬斯·莫爾等人為代表的烏托邦寫作既有相似,亦有區(qū)別。雖說兩者都強調(diào)“有樂無苦”,但烏托邦相對來說還是有更強的政治屬性,試圖使這種“有樂無苦”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可能的共同體。與之相對,“樂園”則更追求隱逸與個人的怡然自得。這種差異,也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深刻的特點。傳統(tǒng)士大夫滿心抱負,卻在官場的險惡與黑暗面前失落,在入世與出世之間掙扎。


本書提綱挈領(lǐng)地梳理了中國的“樂園”思想,從古代的理想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再到后世如韓愈、蘇軾等對桃花源意象的再書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為中華文化發(fā)展歷程中一個隱秘但關(guān)鍵的精神象征,“樂園”如一塊棱鏡,折射著不同時代士大夫的心緒。不過,川合康三也評述道:“《桃花源記》是一部描繪個人和團體都得到了幸福的作品,后世幾乎沒有相似的作品。這反映了士大夫首先關(guān)心的是現(xiàn)實政治的問題,即使夢想著另一個世界,也無非是國家太平或個人安樂這兩者之一。而對觸及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的樂園,士大夫們并沒有去尋求。”


撰文 / 劉亞光

編輯 / 李永博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