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白紙坊西街六號院的一間老房里,客廳的電視柜上擺放著一張年代久遠的黑白照片。照片中,頭戴八路軍軍帽的小姑娘抿嘴盯著鏡頭,眼神清澈,一臉堅毅。
抗戰(zhàn)老兵張英。攝/劉平
92歲的張英老人將照片取下,仔細端詳著80年前的自己:“這是1945年,我12歲,跟著堂叔去參加了八路軍,打鬼子?!?/p>
河北阜平縣,有著“大棗之鄉(xiāng)”的美譽。每年開春后,漫山棗樹,新葉如翠。但日軍占領下的阜平卻是另一番景象。
1938年1月15日,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在阜平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日軍對根據(jù)地實施“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頻繁“掃蕩”。
“鬼子占領了阜平縣城,把老家的房子都給燒了。媽媽帶著我們逃荒,逃到山溝里。什么吃的都沒有,上樹扒樹葉,到地里刨鬼子姜……”小張英跟著母親過著顛沛流離、擔驚受怕的日子。
一次,碰上日軍“掃蕩”,張英跟著鄉(xiāng)親們在山溝里東奔西跑。日本兵在身后越追越近,眼看著就要趕上來了,情急之下她四處張望,一眼瞅見山溝中隱藏的一處小小石洞。張英閃身一溜煙鉆進石洞躲了起來?!肮碜記]看見我,咚咚咚往下跑,當當幾槍就打死前邊兩個人。我要是繼續(xù)跑,估計也被打死了?!?/p>
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的張英朦朦朧朧地感覺到,自己的父親有些“特別”,因為他很少回家。原來,父親雖然名義上在縣政府工作,其實是一名地下黨員。因忙于革命工作,根本顧不了家。即使因重病被人用擔架抬回家,也是病剛好就匆匆走了。
1943年,母親去世了。父親趕回家中,借錢將母親埋葬。
1945年4月,張英的堂叔來到她家中。父親拉過女兒,將她交到堂叔手中:“你把張英帶走吧!”
“跟著堂叔去哪兒?。俊?/p>
“去打鬼子!你怕嗎?”
親眼看見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百姓,讓張英心中埋下了抗日的種子:鬼子壞,見人就殺,見房就燒,連樹都給砍了!八路軍好,八路軍是打鬼子的!共產(chǎn)黨好,共產(chǎn)黨是為老百姓辦事的!想到這兒,她對堂叔說:“打鬼子,不害怕!當八路軍,我當然高興?。 ?/p>
就這樣,年僅12歲的張英跟著堂叔來到阜平縣史家寨廟臺村,成了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衛(wèi)生所的一名八路軍小戰(zhàn)士。
張英口中的堂叔,名為張業(yè)勝,1937年參加革命,曾是白求恩的學生、同事及戰(zhàn)友。在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衛(wèi)生所的破舊窯洞中,擔任所長的張業(yè)勝常給張英講白求恩的故事,鼓勵她努力學習醫(yī)療知識和護理技能。
瘦小的張英抬不動傷員,她就和也來參軍的姑姑張業(yè)林一起,給受傷的戰(zhàn)士喂飯、換藥、接屎、插尿管。醫(yī)院缺醫(yī)少藥,所有物資僅用兩頭騾子就能馱走。她每天抱著傷員用過的繃帶和紗布,到附近的河溝邊用河水反復清洗。沒有消毒設施,她就把洗過的繃帶紗布用蒸鍋蒸燙,進行簡單消毒?!皼]有鋼盔,很多戰(zhàn)士的腦袋被炸爛了,腿也被炸爛了。很多都是十七八歲的年輕戰(zhàn)士啊!有的小戰(zhàn)士只比我大一歲!”她盡心盡力對傷員進行護理,目送戰(zhàn)士們傷愈后義無反顧重返戰(zhàn)場。
8月份,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張英和衛(wèi)生所的小戰(zhàn)士們激動得一口氣爬上山頂,“當時也沒鼓,也沒鑼,大家拿起打飯的桶,拼命地敲啊、跳啊、嚷啊……”
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部隊收復張家口,這是八路軍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取的第一個大城市。隨部隊進入張家口后,張英不僅領到了牙刷、肥皂、鉛筆、本子等生活學習用具,還用棉布做了一身新棉衣、棉褲?!八玖畈吭谝粋€大院里,后院住著聶榮臻司令員,我們衛(wèi)生所在前院。吃飯的時候,聶榮臻看到我們,就和大家招招手。”
在張家口,張英來到照相館,拍下了人生中第一張照片,就是如今擺在家里的那張珍貴的黑白照片。
80年過去,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百姓的日子祥和幸福。
在這張黑白照片旁,還有一張彩色的合影?!斑@是2015年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時候,我們這些抗日老戰(zhàn)士一起聚會,在天壇公園門口的合影。”照片中的人已是白發(fā)蒼蒼,胸前的抗戰(zhàn)勝利紀念章熠熠生輝?!敖衲晔强箲?zhàn)勝利80周年,9月3日是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我們都等著盼著呢!”張英笑著說,又小心地把兩張照片重新擺放好。
鳴謝單位:
中共北京市委市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