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危機、改革與崩潰》,有刪節(jié)。


《危機、改革與崩潰》

作者:于曉華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25年3月

成也紙鈔,敗也紙鈔

貨幣是經濟體系的血液,決定國家的興衰更替。濫發(fā)紙幣的長期后果是通貨膨脹,這是常識。


紙幣誕生于宋朝,元朝由于濫發(fā)紙幣,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紙幣失去信用,稅收減少,加速了元朝的滅亡。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自然知道紙幣濫發(fā)的危害。但明朝仍仿照前朝繼續(xù)使用紙幣,并且嚴格禁止金銀作為貨幣流通使用。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可以借此加強對民間經濟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因為白銀在元朝被政府大量掠奪,運送到中亞和西亞,用于與韃靼人和波斯人的交易,因此白銀在中國的現實交易中存量不足,不能支撐起整個交易體系。由于金、銀、銅等貴金屬的匱乏,朱元璋只好繼承前朝的實際操作,發(fā)行大明寶鈔,輔以銅錢。當時國內也鑄造銅錢,一年大概鑄造1.9億文左右,數量有限。按照官方統(tǒng)計,明朝人口基本穩(wěn)定在6 000萬左右,也就相當于每人3文,就流通而言,是完全不夠的。


朱元璋知道濫發(fā)紙幣會帶來通貨膨脹,導致實際稅收減少,以及宗室和官僚集團生活水平下降,進而影響王朝的穩(wěn)定。為了減輕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朱元璋采取了幾條配套措施:第一,禁止金銀作為貨幣流通,沒有硬通貨,就消除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危險;第二,國家的稅收形式主要為糧食和絹等實物,避免了通貨膨脹對國家財政收入造成影響;第三,用紙鈔支付官員薪俸等,對政府和官員形成抑制通貨膨脹的激勵機制。


明朝剛剛建立,內外不穩(wěn),仍需用兵。而剛剛經歷了多年戰(zhàn)亂的社會,經濟落后,財力非常有限。明朝初年,為了穩(wěn)定政權,朱元璋發(fā)動了西征和多次北伐,這需要大量經費。由于白銀和銅幣等硬通貨不足,稅收收入也非常有限,他無奈之下還是增加了紙鈔的發(fā)行,用來補充財政收入,這果然引發(fā)了通貨膨脹。

電視劇《洪武大案》劇照。

到了朱棣時代,由于他是通過政變奪取侄子皇位的,所以他上位后為了展現自己的文韜武略,采取了對外擴張的戰(zhàn)略,多次御駕親征,帶領幾十萬大軍北征蒙古草原,南征安南。同時,朱棣還斥巨資制造大型海舶,讓太監(jiān)鄭和帶領龐大的艦隊六下西洋,對內還建造了宏偉壯觀的北京紫禁城。這些行動都要消耗大量資金。明朝作為一個農業(yè)國家,又經過多年的內戰(zhàn),稅收資源非常有限,因此這些支出還是只能靠發(fā)行鈔票來應對。1402—1424年,明成祖一朝的通貨膨脹尤其嚴重。


彭信威的《中國貨幣史》比較了大明寶鈔和白銀之間的價格比。按照官方價格,1376年比率是1,到1397年,比率已經下降到了約0.071,寶鈔的價格貶值到了原有價格的約1/13。到了1426年,每貫只值0.002 5兩。50年間寶鈔貶值到了原來的1/400,反過來說就是物價是原來的400倍。如果以民間價格計算,通貨膨脹更加嚴重。到了1477年,官價比率為0.005,而民間的比率為0.000 45,官價是民間價格的11倍多。


寶鈔濫發(fā)引發(fā)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而貨幣價值和政府的信用是掛鉤的。貨幣的大幅貶值必然伴隨政府信用的降低,危害王朝的統(tǒng)治。盡管政府表面上還是禁止金銀流通,但紙幣的通貨膨脹過于嚴重,白銀的價值比較穩(wěn)定,因此白銀越來越受到百姓的喜愛,在現實中更多地流通。這反映了我們熟悉的“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為了維護王朝政府和皇帝的信譽,順應白銀日趨流通的現實,朱棣改變了朱元璋的政策,加大力度開采銀礦,在陜西、湖廣、貴州、四川、福建、云南、浙江等多處開新礦,增加銀產量。慢慢地,在實際流通中,越來越多的交易以銀來完成。明英宗即位后,采納了田賦稅收把米麥折銀的建議,也就順勢廢除了禁止金銀流通的法令。合法化之后,銀的流通范圍就擴大了。盡管官方仍然承認紙鈔的合法性,但是紙鈔相對銀子不斷貶值,民間交易基本不再使用紙鈔,只有官員俸祿還是按照市價折鈔支付。1506—1521年,政府也不再印制新的紙鈔,紙鈔基本不再流通。


官員俸祿沿用紙鈔支付,但隨著紙鈔購買力的不斷下降,特權階級苦不堪言(表4.5)。1380年(洪武年間中期),官員俸祿都是發(fā)米。一品大員每月可以得到約116公石大米,到了1433年,部分俸祿改搭寶鈔,于是收入急劇下降,實際購買力只有約46公石大米了。到了1444年(正統(tǒng)年間),搭配的寶鈔比例更高,實際只值約35公石,到了1471年時就只有21公石了。二品官員只有約15公石,三品及三品以下收入都在10公石以下。低階官員搭配寶鈔比例較低,是由于他們本身收入就低,如果僅依靠合法的收入,生活難以為繼。



通貨膨脹帶來的另一個惡果是國家實際財政的收入下降。除了米、麥、絹等實物稅收(不受通貨膨脹影響),明朝還有部分基于紙鈔的稅收,這給王朝的財政提供了流動性。這部分收入名義上有所上升,按照《明史·食貨志》記載,1393年明朝錢鈔收入為4.3萬錠,到了1502年,錢鈔收入增加到7.82萬錠,1578年錢鈔收入為8.15萬錠。但是考慮到嚴重的通貨膨脹(表4.4),紙鈔貶值嚴重,到萬歷時期,紙鈔收入的價值只相當于白銀幾千兩,對于王朝龐大的財政需求只是九牛一毛。從流動性的角度講,明朝的財政陷入巨大危機,不改革財政體制,王朝可能會在一瞬間崩潰。這可能就是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的根本原因。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劇照。

16世紀初,正德皇帝停止發(fā)行寶鈔,開始全面以金銀和銅錢硬通貨作為流通貨幣。此時,世界正在發(fā)生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荷蘭人、西班牙人以及英國人都陸續(xù)抵達東亞,開始和中國、日本進行貿易。中國出口大量陶瓷、絲綢、茶葉和香料等物品,大量白銀從日本和南美流入中國,大幅促進了國內貨幣的流通,刺激了經濟的繁榮,這就是萬歷中興的一個重要原因,它也支撐了一條鞭法改革。


盡管有大量白銀流入,但在整個16世紀,米價相當穩(wěn)定(如果用白銀來衡量),沒有發(fā)生顯著的價格上漲。直到進入17世紀,在明朝崩潰的前夕,整個社會兵荒馬亂,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和軍事危機全面爆發(fā),糧食供給不足時,糧食的價格才上漲。


在王朝滅亡的前夕,由于軍費支出數額龐大,財政收入不足??蓱z的崇禎皇帝又想起了發(fā)行紙鈔??墒牵傩找呀浗洑v過多次紙鈔貶值,在有大量白銀流通的情況下,誰還會傻乎乎地使用紙鈔呢?最后這個提案也就不了了之。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劇照。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

隆慶皇帝于1572年去世,他年僅10歲的兒子朱翊鈞即位,這就是神宗皇帝,年號萬歷。大明王朝經過二百余年的發(fā)展,官僚主義盛行,腐敗或深或淺地侵蝕了王朝的每一寸肌膚,王朝猶如一個遲暮的老人,痼疾纏身。兒童皇帝朱翊鈞能讓這個王朝煥發(fā)新生嗎?


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了丞相,強化皇權。遇到兒童皇帝,這種體制就容易出現權力真空問題。不過,明朝從朱棣開始就在實際政治運作中設立了內閣大學士,這個職位慢慢從皇帝的秘書演變?yōu)榛实蹧Q策的參與者。到了明英宗在位期間,首席內閣大學士出現,俗稱“首輔大臣”,該官員實際上承擔了丞相的職責,只是沒有丞相之名。兒童皇帝繼位在明朝也不止一次,明英宗第一次登基時也只有9歲,依靠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輔政,政治平穩(wěn),經濟發(fā)展順利。


作為萬歷皇帝的老師,內閣大學士張居正獲得了攝政的皇帝生母李太后(權傾天下的李太后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具體姓名)的信任,在秉筆太監(jiān)、東廠提督馮保的幫助下,他又很快獲得了首輔大臣的位置,全面掌控朝政直到1582年去世。上天給了張居正10年時間,也給了遲暮的明朝10年時間來延續(xù)國祚。張居正通過改革為晚明帶來了曇花一現的萬歷中興。


到了萬歷年間,明朝最大的問題還是財政。只要有錢,什么事兒都不是事兒,這句話對任何封建王朝來說都是正確的。朱元璋開國時設立了薄賦輕徭的原則,而在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此舉限制了財政收入。到了晚明,由于制度設計不合理,從百姓到豪強地主都想出了各種逃稅辦法,王朝的各種統(tǒng)計數據都充滿了水分,比如朱元璋開國時要求準確登記土地和人口等信息以用于稅賦征收,而記數的黃冊到此時已經充滿了假數據,很多地區(qū)出現了大量百歲以上老人。

電視劇《萬歷首輔張居正》劇照。

明朝律令按照儒家禮教制定,對社會階層設定了非常嚴格的限制,富貴貧賤和職業(yè)分類非常明確,階層和職業(yè)跨越非常困難。作為社會精英的官紳階層,享有免稅的特權。明朝成立之初,皇帝把很多土地賜給王公大臣,以地租充當他們的俸祿。這些土地被記載在金冊上,王公大臣享受不與民田一體當差,免除稅糧和徭役的特權。1368—1398年(洪武年間),朱元璋進一步擴大了官員的優(yōu)待面,現任官員全家“悉免其徭役”,退休的官員也享受終身免役的特權,生員(習慣上所謂“秀才”)除了自身還免除戶內二丁徭役。這個制度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演化為“論品免糧”或“論品免田”。比如在1573—1575年(萬歷年初),京官一品可以免田1萬畝,以下遞減,到了八品可以免田2700畝,京外官員免半,退休官員免除本品的六成,未仕鄉(xiāng)紳優(yōu)免最高達3350畝,生員和監(jiān)生優(yōu)免80畝。


明朝的徭役負擔非常重,尤其是地方上各種臨時加派的勞務,使得百姓疲憊不堪。在這樣的優(yōu)免制度下,普通百姓為了避免沉重的徭役,會主動把自己的土地交給官紳家族,成為這些家族的仆人或長工,這就是所謂的投獻。獲得投獻的朝廷大官還可以通過奏請皇帝欽賜土地,把這些土地算入金冊,從而免除稅糧和勞役。


這就是經濟學中的“眼鏡蛇定律”:只要國家設定一個制度激勵,很多人都會利用這個制度為自己謀利,從而有可能讓一個當初有良好目的的制度設計走向反面。投獻的結果就是國家失去了對人口和稅賦的控制。土地兼并嚴重,百姓更加貧窮,國家稅收減少,“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從政治角度來看,投獻長期存在,國家的命運就被少數大地主兼大官僚的一個階級集團控制,晚明東林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的。


朱元璋已經預見到了投獻的發(fā)生和對國家治理的傷害?!洞竺鲿洹酚涊d:“凡民間賦稅,自有常額,諸人不得于諸王、駙馬、功勛、大臣及各衙門妄獻田土、山場、窯冶,遺害于民,違者治罪。”1372年朱元璋戒勃功臣的鐵榜中也嚴禁投獻,規(guī)定“凡公侯之家,除賜定儀仗戶及佃田人戶,已有名額,報籍在官,敢有私托門下,影蔽差徭者,斬”?!洞竺髀伞分懈窃敿氁?guī)定:“若將互爭不明田產及他人田產妄作己業(yè),朦朧投獻官豪勢要之人,與者、受者各杖一百,徒三年?!?/p>


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多位皇帝下旨強調防止投獻。但在巨大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嚴刑峻法并不能阻擋投獻風潮。官紳之家接受投獻后,地產規(guī)模擴大,不承擔稅負;而投獻之人雖然失去了土地所有權,但基本還是耕種原來的土地,收入可能略微下降,但是不用再承受繁重的地賦和徭役。對投獻雙方來說,這是一種合謀對付國家繁重徭役的手段。據統(tǒng)計,內閣首輔大學士徐階擁有二十多萬畝田地,很大一部分就源于投獻。


綜上,由于對官紳特權階層的稅賦優(yōu)免制度設計不合理,普通百姓為減輕徭役而投獻,導致了土地兼并,進一步縮減了國家稅源。國家為了維持稅收,只能對普通百姓繼續(xù)加稅,從而逼迫更多的普通百姓加入投獻的隊伍。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睹魇芳o事本末》第六十一卷寫道:“豪強兼并,賦役不均,花分詭寄,偏累小民。”

到了明朝晚期,財政支出不斷膨脹,到處都需要錢,到處都缺錢。首先,經過兩百年的發(fā)展,宗室人口增加,生活更加奢靡,支出必然不斷擴大。萬歷皇帝為了修建定陵,耗銀800余萬兩,這相當于明朝兩年的財政收入。其次,到了中后期,政治腐敗,豪強欺壓百姓,農民起義不斷。而軍隊也被腐敗侵蝕,軍餉不足,加上邊關戰(zhàn)火不斷,更需要大量軍事支出。

《大明會典》書影。

1521—1590年,大體跨嘉靖、隆慶和萬歷三朝,太倉銀兩收支嚴重不平衡,每年缺口至少達100萬兩白銀,多的時候則超過400萬兩。黃仁宇對中晚明的太倉做了一個估計(表5.2),我們可以看出,明朝中央政府的收入一半依靠鹽課,而正賦折銀只有25萬兩,這對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王朝來說顯然是不合理的。


undefined

財政收入不足,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基礎已動搖,明朝的賦稅制度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這就是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的背景。

張居正是一個非常聰明、勤勉和認真的人,事必躬親。他通過掌控內廷、吏部、戶部、御史以及部分地方官僚,以高壓的辦法實行改革,解決財政危機?;诹咳霝槌龅脑瓌t,他的主要政策包括三條:(1)實行考成法,整頓官風;(2)裁減冗員,減少支出;(3)一條鞭法改革,增加財政收入。


首先,考成法要求對官員的履職情況進行考核。一般京官六年一考,地方官三年一考。張居正尤其注重考察地方官征稅的情況。朝廷于1576年發(fā)布規(guī)定,地方官員未能完成稅收任務的八成,就會被停俸;未能完成任務的九成,且不能征收往年欠稅的二成的,也要受罰;如果侵占稅款,那更要接受刑罰。于是很快,地方官風大變。


其次,裁減冗員,削減預算。政府都有擴大官員編制的內在沖動。張居正裁減政府冗員,優(yōu)化軍事力量,減少軍事支出以及皇室的開支。但可能也是因為他削減皇室開支,得罪了很多權貴,死后沒能免于清算。


最后,實行“丈田均畝,一條鞭法”改革。這是重要的財政開源之舉。1581年,他在福建首先試點丈量田畝,隨后正式向全國推行。主要的內容包括:(1)把各種賦役合并成一條,簡化了稅則和征收手續(xù),減少了豪強和貪官徇私舞弊、征收各種附加稅役的機會,減輕了人民的負擔;(2)將傳統(tǒng)的按照人丁戶口征派的徭役改為“量地計丁”,部分徭役攤入田畝,減少了無地或少地人民的負擔;(3)賦役改為征銀,明朝開國后采取直接征收各種實物為稅的制度,而運送糧食等實物去京師太倉成本高昂,把稅收貨幣化,政府可以直接雇人,方便取消力差。


張居正的改革效果很明顯。清丈土地確實發(fā)現了很多隱瞞的田畝;量地計丁減輕了無地和少地人民的負擔;貨幣化稅負,國家稅收顯著增加,且減少了很多交易成本。財政短缺問題在改革后很快得到了解決,收入每年超過400萬兩?!睹魇芳o事本末》記載,張居正“力籌富國,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余萬”。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作者: (美)黃仁宇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年8月

一個良好政策的實施需要時機。其實在1530年,大學士桂萼就提出了一條鞭法的思想,后來一些地方官也小范圍試驗過。到了1572年,張居正掌握了政權,通過和攝政的李太后、大太監(jiān)馮保等高層的政治結盟,才有能力推動這項改革,而且王朝也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候。更重要的原因是,前文提過的在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中國擴大對外貿易,從歐洲、南美以及日本流入了大量的白銀,為稅收貨幣化奠定了基礎。天時、地利、人和,所有條件在這個時候都出現了,給了明朝一次改革自救的機會。


可惜,張居正在一條鞭法改革全面推開一年后(1582年)就去世了。僅僅過了半年,1583年,20歲剛出頭的萬歷皇帝親臨朝政,他決定清除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大太監(jiān)馮保,下詔剝奪了張居正的封號和謚號,查抄張家。


至于皇帝為什么要對張居正進行死后清算,這是歷史之謎,其中當然有張居正政治對手江西道御史李植等人舉報的原因,但是決定權在皇帝本人。當然,皇帝開始親政,需要清除張居正的勢力,這可以算是一個理由;作為老師的張居正對年幼的皇帝非常嚴格,在后者幼小的心靈種下不滿的種子,也是一種可能。


一條鞭法改革,無論是否合適,晚明財政收入大幅增加都是不爭的事實。只要收入增加,就會產生收入分配的變化,多繳稅的人對制度自然是不滿的。一條鞭法使得稅收體制更加透明公正,普通百姓(尤其是無地百姓)的負擔沒有增加多少,那這部分增加的稅收就主要由權貴來承擔,這些人必然對改革不滿,也對張居正不滿。張居正死后被清算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改革已經基本成功,這時清算張居正恰恰能夠收買那些對改革不滿的群體。張居正生前極盡榮華,死后被清算,也是前朝忽必烈時期三大奸臣(阿合馬、盧世榮、桑哥)的翻版。任何試圖增加財政收入,從權貴那里虎口奪食的人,下場都不會太好。


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他解決了王朝迫在眉睫的財政危機。萬歷皇帝到1620年才去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死后僅僅24年,明朝就滅亡了。


之后的清朝也繼承了一條鞭法,并在入關后嚴格執(zhí)行,獲得了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在中原大地上站穩(wěn)了腳跟。到了康熙和雍正年間,一條鞭法更是發(fā)展為攤丁入畝,帶來了康乾盛世。

作者/于曉華

摘編/李永博

導語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