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反詐民警,宋文明見過很多電信網(wǎng)絡詐騙受害者。


有的人面對一下?lián)p失的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是蒙的,來不及考慮未來,首要的是想瞞住家人;有的人得知被騙后情緒崩潰;還有的人堅稱自己沒有被騙,推搡登門的民警,謾罵家人。也有不幸中的萬幸,有人在一只腳踏入騙子圈套時被民警及時拉回,有人已經(jīng)將錢轉出,因為民警與多部門工作人員的合力攔截又得以保全。


近年來,電信網(wǎng)絡詐騙手段、話術、轉賬方法不斷翻新,民警與騙子的博弈不斷升級。據(jù)了解,根據(jù)北京市公安局持續(xù)深化“四專兩合力”工作思路,牽動各區(qū)、各部門協(xié)同聯(lián)動、齊抓共管,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反詐工作機制,取得了“兩升兩降”的成效。2025年上半年,破獲電詐案件數(shù)量同比上升16.8%,刑事拘留電詐及關聯(lián)犯罪人員數(shù)量同比上升23.9%;返還群眾被騙資金3.6億元。


昌平公安分局反詐中心民警宋文明正在宣講反詐知識。 圖源:北京公安


宋文明:和騙子“搶人”也需要“話術”


激烈的爭執(zhí)發(fā)生在北京市昌平區(qū)一家銀行里,57歲的趙女士沖著高她一大截的兩名警察喊叫,指著他們不斷大聲重復,“我沒被騙,我那是投資!”


民警、銀行工作人員只能暫時停止勸說,等著她平復情緒稍稍冷靜下來再談。幾分鐘前,兩名民警與銀行工作人員聯(lián)合對趙女士的賬戶實施了暫時性保護措施,賬戶里有她將自住房屋抵押得來的160萬元,她到銀行的目的很明確,取出這160萬元進行“投資”,而根據(jù)公安部門得到的預警線索,帶她“投資”的“專家”是詐騙分子。


這個套路現(xiàn)在很常見,昌平公安分局反詐中心民警宋文明還原出趙某及類似受害者們的經(jīng)歷。他們從短視頻、掃碼的紅包返利群、網(wǎng)絡交友等渠道進入所謂專家組建的“投資群”,根據(jù)“專家”指引下載投資APP。在趙女士的講述中,她所在的群里人不多,只有二十幾個人,大家都和她一樣,都是奔著“專家”指導來的。但她并不知道,實際上“大家”和她并不一樣,他們都是詐騙團伙的“托”,編造的話術讓她信以為真。


在趙某抵押房產(chǎn)之前,她已經(jīng)“投資”了5萬元,“一般而言,詐騙分子不會騙過一次就收手”,宋文明說。在銀行里,趙某面對民警的勸阻情緒激動,說自己的大事被耽誤,一直不承認遇到的是騙子。此時,趙女士的丈夫和女兒在接到民警通知后陸續(xù)趕到,暫時平息了她的情緒,也暫時阻斷了她被騙的可能。


做電信網(wǎng)絡詐騙勸阻工作6年,宋文明每時每刻都準備著面對各種情緒的事主。


按照北京市公安局的工作部署,反詐中心獲取的線索,會被按照緊急程度分級。通常而言,系統(tǒng)檢測到事主只是接到了詐騙電話,屬地派出所的電詐專員會打電話到事主手機,做提醒和反詐宣傳;如果預警顯示事主已經(jīng)多次接到詐騙電話,且每次通話時間較長,派出所勸阻專員就會上門干預,防止事主與詐騙分子有資金往來。最緊急的情況莫過于系統(tǒng)預警到事主已經(jīng)有過向涉詐賬號轉賬的記錄,除了派出所民警到現(xiàn)場外,分局反詐中心工作人員宋文明會和同事一起立即趕過去。


“和騙子搶人?!彼挝拿鬟@么形容自己的工作。像趙女士那樣已經(jīng)被騙子深度洗腦的事主并不少見,而要把他們從騙局里撈出來,不容易。


曾有媒體工作經(jīng)驗、當過社區(qū)民警還自學心理學的宋文明自覺與人溝通能力較強。但即便如此,為了做好勸阻工作,他每天還在不斷積累案例,僅刷單詐騙,他就收集到上百種詐騙形式。基于大量的積累和不斷的學習,他逐漸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勸阻方法,“詐騙分子通常是利用受騙者的心理薄弱點實施詐騙,我在勸阻時就找到這個薄弱點‘叫醒’受害人,用魔法打敗魔法!”


遇到參與裸聊被詐騙的事主,他知道對方怕被外人知道,所以做工作時一般現(xiàn)場沒有第三人,先讓對方放松下來,沒有心理負擔后再慢慢說。遇到還沒踏出校園的學生,他會“端”著,學生們知道的未必比他少,但從社會經(jīng)驗上入手,他能讓自己的表達更具權威,令對方信服。遇到癡迷投資獲利,不愿相信自己被騙的人,宋文明一般會直擊投資失敗對其生活與家人的影響,“嚇”住對方,用他的話講叫“休克療法”。


今年4月的一天,反詐中心接到一條線索,39歲的單身女子何林(化名)網(wǎng)戀了,她以為自己終于找到貼心人,在對方溫柔體貼的攻勢下逐漸失去了防御能力。認識一個多月后,對方邀請何林一起投資,這在何林眼中是共筑愛巢的選擇,便欣然答應。


宋文明接到預警消息時,何林已經(jīng)給“男友”推薦的投資平臺上轉過錢,具體數(shù)目不知。


何林是個普通的上班族,和另外兩名女性合租在一個城中村。一開始宋文明和同事單刀直入式的提問吃了閉門羹,何林否認自己的“男友”是騙子。


這種反應在遭遇殺豬盤的事主身上很常見,因為騙子對他們的洗腦話術里一定會有“這個投資收益高,警察會找上門 ,但你別慌,千萬別承認”的提醒。


宋文明也早有心理準備,基于這類事主普遍不愿意讓“愛情夢”破碎的心理,他向對方講完詐騙套路后拋出“靈魂三問”,“不管他什么身份,警察都可以幫助核查,你敢嗎?”“你從‘投資’平臺上全部提現(xiàn)試試,看能成功嗎?”“對方是不是讓你再投一把?這錢一旦損失了,他不出現(xiàn),你的生活會受到多大影響?”


談話一直在何林的抗拒中進行,從一口否定到一言不發(fā),宋文明沒有放棄,試圖用對方的“話術”讓何林醒悟,何林感覺宋文明簡直像親耳聽見了她和“男友”的對話,態(tài)度慢慢有了改變。


“那你說,我的男友真的是騙我嗎?”談話進行一個小時后,何林發(fā)起反問。宋文明心里松了口氣,何林動搖了。


隨后她把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全盤托出,“投資”平臺上,她分別轉過5萬元和37萬元兩筆錢,目前賬面余額顯示有50萬元。當著宋文明的面,何林操作提現(xiàn),失敗了。


宋文明后來說,實際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許多平臺一開始是可以“回款”的,以便事主繼續(xù)上頭,追加“投資”。


提不出錢的何林蒙了,情緒逐漸崩潰,同情緒一起崩潰的還有情感上對“男友”的幻想,她開始接家里人電話,接通了卻不說話,只是哭。


宋文明知道,何林算是明白過來了。


據(jù)統(tǒng)計,今年以來,宋文明已經(jīng)勸阻了4100次,成功挽損1600余萬元。


在何林知道自己被騙的真相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宋文明還在跟進了解她的生活狀況,“一方面是怕她再次被騙,另一方面是比較擔心她的精神狀態(tài)。”與單純的“投資”被騙不同,在何林心里,她還遭遇了感情上的背叛和對自我認知的否定。


深諳受騙人心理的宋文明一直覺得,勸阻成功不是工作的結束,真正讓受害人走出陰影,從此建立起心理防線才是防范工作的終點。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四支隊中隊長許曉超在工作中。 圖源:北京公安


許曉超:斷掉詐騙人員輸出利益的“脈”


一般來講,不管是通過“投資”平臺,還是遇到“裸聊”敲詐或是去年以來常見的“冒充客服”類詐騙,只要有資金轉出,錢會迅速被“打散”轉至境外。


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四支隊中隊長許曉超參與打擊電信網(wǎng)絡詐騙案件13年,經(jīng)歷了電詐案件的幾次轉變,也經(jīng)歷了公安部門對電詐案件打擊的不斷升級?!氨缓θ税l(fā)現(xiàn)自己被騙再報警的時間過于滯后,即使案子破了,騙子都抓住了,但很難把錢追回來,追贓一直是電詐案件的一個難點?!?/p>


電信網(wǎng)絡詐騙犯罪屬于新型犯罪,作案路徑基本都在網(wǎng)絡上,追索真相的途徑與傳統(tǒng)刑事案件完全不同。13年來,刑警出身的許曉超感覺破獲電詐案件越來越像是在網(wǎng)絡技術的密林里與犯罪分子博弈。


與現(xiàn)在的電詐案件相比,許曉超用“簡單粗暴”形容“初代”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法——多是“冒充熟人”“猜猜我是誰”“冒充綁匪”等套路。


許曉超介紹,當時詐騙團伙分布比較集中,而且網(wǎng)絡支付和線上交易也遠不如現(xiàn)在這么簡單,事主被騙的錢款最終還得由一人去自動取款機提現(xiàn),因此,案件的突破口往往來自詐騙分子“取錢”那一環(huán)。取現(xiàn)的“車手”團隊被查獲,身后的詐騙團伙就容易被揪出。那時的偵查模式還比較傳統(tǒng),刑偵工作出身的許曉超應對從容。


后來,電詐犯罪團伙的規(guī)模在擴大,由“小作坊”變成“公司化”,作案地也更隱蔽,網(wǎng)上銀行、在線支付的便利,社交網(wǎng)絡的多元,都讓情況變得更加復雜。偵破一起案件、查找犯罪證據(jù)需要民警掌握運用電信知識、網(wǎng)絡知識、金融知識,對于非專業(yè)人員而言每一項都不是容易攻克的難關。


在偵辦一起系列詐騙案件中,許曉超負責梳理社交賬號的聊天內(nèi)容,面對海量的信息,許曉超一干就是38天。最后整個團伙框架、層級關系、身份角色、證據(jù)材料梳理得一應俱全。經(jīng)過1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民警們一舉將該詐騙團伙成功打掉,抓獲涉案人員53名。


2020年以后,對于電信網(wǎng)絡詐騙黑灰產(chǎn)業(yè)的打擊,又是對詐騙分子的一記重創(chuàng)。許曉超介紹,盡管具體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多在境外,但詐騙過程中很多環(huán)節(jié)都有境內(nèi)的犯罪分子輔助完成的。例如為詐騙團伙提供用于洗錢分贓的銀行卡、用于聯(lián)系受害者的電話卡,搭建非法信號轉接工具,組織洗錢“水房”等,這些被稱作電信網(wǎng)絡詐騙案件的黑灰產(chǎn)業(yè)鏈,是詐騙團伙的“幫兇”。找到“幫兇”是一項高強度的工作,許曉超從事打擊電信網(wǎng)絡詐騙犯罪工作的前5年,年均出差200天,跑遍全國各省。


從去年開始,情況又有了新變化。詐騙分子開始利用網(wǎng)絡消費洗錢,在網(wǎng)上誘導受害者通過買購物卡、繳水電費、通信費等方式將詐騙款錢“洗白”。有的詐騙分子選擇了更加冒險的方式,讓受害者將被詐資金取現(xiàn),或是購買黃金,再通過快遞物流、放置指定地點甚至面對面等方式交接。


3月26日,北京警方開始了打擊線下涉詐資金交易的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已抓獲33個取現(xiàn)團伙共計251人。


去年9月份,一男子因網(wǎng)絡交友陷入“殺豬盤”騙局,在“女友”的教唆下,先后3次購買了大量黃金進行投資。今年5月,就在他第4次購買黃金后,跟身邊朋友聊起此事,對方感覺不對勁,懷疑他遇到騙子。在朋友提醒下,男子在“投資”平臺上操作想將錢取出,結果失敗。他這才報了警。


作為一名電詐老偵查員,許曉超感覺,自己一直在找“兩根線頭”,一個是順著詐騙分子留下的痕跡拽出背后的嫌疑人,另一個是盡可能及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攔截涉案資金,這是挽回受害人損失的最后一道防線。


“打擊電詐犯罪十多年,他們跑到哪兒,我們就打到哪兒??善瓢附K究是事后追查,是治已病的下醫(yī),受害人經(jīng)濟上和心理上受到的傷害很多是無法完全消弭的。破案越多,我們越感覺做好預防、避免發(fā)案才是遏制詐騙案件的‘上上醫(yī)’?!痹S曉超因破案多次受到表彰,他也看過太多受騙者的痛苦,他說他寧愿不立那些功。


豐臺公安分局反詐中心反詐民警許娜正在對群眾進行防詐宣傳。 圖源:北京公安


許娜:治“已病”不如治“未病”


民警與騙子的“錢袋子爭奪戰(zhàn)”異常激烈。


反詐民警們都意識到,如何將預防工作前置,讓老百姓不信騙子,不入騙局,才是防騙的根本。在反詐民警許娜看來,跟在犯罪分子身后追打如同“治已病”,會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如果不想辦法占領“治未病”的高地,很難從根本上減少群眾受害的損失和痛苦。今年以來,許娜所在的豐臺公安分局反詐中心團隊想方設法跑得更快,“快到什么程度呢?要趕在騙子出現(xiàn)之前就給群眾打好防詐騙疫苗,增強對騙局的抵抗力。”


豐臺轄區(qū)人口數(shù)量多、城鄉(xiāng)接合部多、務工人員多、交通樞紐多,電詐案件一度高發(fā),身為反詐隊長的許娜曾經(jīng)為每天做不完的宣傳和勸阻工作焦慮到失眠。為此,她對反詐工作的研究已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定時了解涉詐情況數(shù)據(jù)、研究新型詐騙手段、策劃防騙宣傳形式、查補宣傳漏洞成了她每日必做的功課,甚至春節(jié)假期也一天不停。


要讓反詐宣傳深入人心又何嘗是件容易事。大約2012年北京市有了反詐宣傳專門隊伍,至今10余年時間里,經(jīng)歷了從“漫灌”到“精準”的宣傳策略,也在線上和線下全面鋪開。許娜總結,其實反詐宣傳工作歸根到底是一種群眾工作,需要群防群治的力量。為此,今年上半年,豐臺分局推出黨建引領+志愿服務“五個三”反詐措施來破題,許娜和團隊成員負責牽動各相關部門進行全方位發(fā)動,營造全民反詐、人人反詐的氛圍。


豐臺公安分局將轄區(qū)人口分為三類群體,一類是有組織群體,包括黨政機關、企業(yè)、學校、醫(yī)院的工作人員等。他們有單位作為組織者,方便開展多種形式的反詐宣傳,而且,宣傳可以和這些單位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第二類是能組織群體,主要包括私企、個體商戶等,他們的成員相對固定,他們的組織架構雖然不很完善,但在關鍵時候能比較方便地組織起來。最后一類是不易組織群體,主要是在交通中轉或就醫(yī)、購物的流動人群,很難用單一的反詐宣傳方式覆蓋到。


如何讓不易組織群體提升防范意識,是反詐宣傳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五個三”中的“三掃”措施即掃樓、掃院、掃單位。所謂的“掃”并不使用任何工具,而是民警們用腳挨家挨戶地走、用手挨樓挨門地敲。為了保證不易組織的群體所處位置有看得見、聽得到的反詐宣傳,許娜和同事們一方面根據(jù)最新詐騙類型、案例繪制出海報、警示牌在轄區(qū)張貼,編輯成短信、微信、“反詐日報”在線上發(fā)送,另一方面利用下班和休息時間,進入樓院單位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盡管不理解、拒絕的聲音經(jīng)常會隔著一道門甩出來,可為了將防范宣傳做透,許娜和同事們愣是咬著牙,按照每戶必須見人的標準完成“掃樓”。


“就是讓大家,不管以什么樣的形式,都能看見聽見,意識到電信網(wǎng)絡詐騙就在身邊,不要以為我遇不到,我不會上當受騙。”在許娜看來,反詐宣傳雖然急迫,但真正工作起來必須要有耐心和能吃苦的恒心,“就得反復講”。


“以為自己不會被騙”是電詐受害者的普遍心態(tài),“身邊人的提示有時會更有說服力”,許娜說。


為了讓反詐宣傳和群眾走得更近,他們引入了更多社會力量讓大學生、社區(qū)退休老人成為宣傳志愿者,一方面教他們自己把詐騙手段和防騙方法吃透,另一方面還可以推動他們從被動信息接收者到主動信息傳播者的轉變,并不斷擴展延伸出去。


在某次宣傳活動上,一位老人拿著手機上收到的取快遞短信問許娜是不是詐騙短信,如果把電話打回去會怎樣。還沒等許娜開口,旁邊另一位大爺接過話茬,指出短信發(fā)送來源的不可靠,接著講了電話打回去可能會被要求加微信、下載APP、交錢,或者被拉進微信群里刷單、投資等。后來許娜問了才了解到,這位大爺就是自己所住社區(qū)的反詐志愿者,他還給現(xiàn)場的同齡人講了幾種老人因為對手機操作不熟悉容易遇到的詐騙類型。


在“五個三”機制的牽動下,經(jīng)過許娜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今年以來,豐臺分局舉辦社區(qū)(村)反詐宣傳活動4740場次,指導組建各類反詐微信群組約1.5萬個,覆蓋群眾超過全區(qū)總人口數(shù)量的70%,今年第二季度豐臺區(qū)的發(fā)案同比下降了34.2%。


反詐工作開展10余年,民警跟詐騙分子的“賽跑”始終處于“道高一尺魔追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膠著狀態(tài)?!奥仿?,是反詐民警的共同感慨,線索一來,電話一響,他們就知道,得一刻不能耽誤地去和騙子“搶人”了。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實習生 張楠

編輯 劉倩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