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孫紅霞,2022年被評為“木版水印”技藝西城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目前為榮寶齋木版水印中心技師,技術(shù)骨干。先后師從全國勞模、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王玉良,榮寶齋高級技師、“木版水印”代表性傳承人劉寶祥。致力于“木版水印”印刷工作30年,參與印制的作品屢屢獲獎。如 《孫子兵法百家書》獲首屆全國優(yōu)秀藝術(shù)圖書獎二等獎。《十竹齋箋譜》獲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藝術(shù)圖書獎三等獎。《十二生肖珍藏冊》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等。印制大幅寫意作品有徐悲鴻《風雨雞鳴》《秋風立馬》,白雪石《千峰競秀》,工筆作品有于非闇《牡丹》《茶花紋鳥》等。
榮寶齋木版水印中心技師孫紅霞展示公眾體驗制作的小幅作品。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從唐代佳作《簪花仕女圖》,到徐悲鴻的“奔馬”、齊白石的“蝦蟹”,在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使珍貴的傳世名作被完美復制,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得以領略名家畫作的神韻。2006年,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30年前,16歲的孫紅霞以“一張白紙”的身份入行,如今,作為榮寶齋木版水印中心技師,她已經(jīng)成長為這項非遺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非遺技藝正有序傳承,我欣喜地看到,曾經(jīng)不受城里孩子待見的‘木版水印’技藝,已經(jīng)收獲了大量年輕粉絲。”
三道工序,完美復制傳世名作
在北京中軸線的西側(cè),有一條街道遍布經(jīng)營文獻典籍、書法字畫、碑帖尺牘、文房四寶、古玩玉器、古舊書刊的店鋪,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琉璃廠,榮寶齋正坐落于此。
在榮寶齋工藝坊二樓的體驗場地,畫家吳作人的《熊貓》圖被拆解成四套手掌大小的雕版,一套勾勒出熊貓的輪廓線條、一套雕刻出熊貓的四肢和五官,一套雕刻的是它手中的竹子,一套是作者的圖章。體驗者將四套雕版涂上黑、綠等顏料,并依次固定在相應位置,砑印在卷軸上,一幅精巧的名家畫作“翻印圖”便印制好了。就在剛剛過去的暑假,不少中小學生來這里印制畫作,體驗非遺。
孫紅霞演示木版水印。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木版水印”技藝看似簡單,實則工藝過程極其繁縟,包括勾描、雕刻、印制三大工序,體驗環(huán)節(jié)只是簡單還原了“印制”這一工序。
榮寶齋前身“松竹齋”,始建于1672年,是琉璃廠一家賣筆墨紙硯的宣紙店,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1896年設立“帖套作”機構(gòu),以雕版技藝印制信箋、書籍。20世紀四五十年代,榮寶齋開始探索以“木版水印”復制書畫作品,先是寫意花鳥,后來是山水,最后工筆長卷也印得幾乎與原作難分伯仲。
1995年,沒能考上大學的孫紅霞想學一門手藝安身立命,便師從榮寶齋的老師傅、全國勞動模范王玉良,開始學習“木版水印”技藝中的“印刷”步驟。當時這一技藝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處境,老師傅們馬上退休,但藝術(shù)類院校畢業(yè)的大學生看不上這份枯燥、熬人的工作。盡管此前對于書畫行業(yè)一竅不通,孫紅霞還是憑借踏實、悟性高得到了師傅的賞識。
為何只學習了三道工序中的其中一步?孫紅霞感慨,“木版水印”技藝過于繁瑣,不可能一個人完全完成,“一個人用一輩子學好其中的一道工序,已是難得?!?/p>
榮寶齋木版水印作品《簪花仕女圖》。榮寶齋供圖
“木版水印”的基礎在于勾描。勾描者需先將畫稿上不同的筆觸和顏色進行分版,然后描繪在半透明的雁皮紙上。原作中有多少顏色、層次,就要描出多少張稿子、分出多少套版。
將畫稿黏合在平滑木板上后,雕刻者便開始進行第二道工序。他們需要駕馭刻刀的走向和力度變化,雕琢起轉(zhuǎn)折、頓挫的線條。榮寶齋自創(chuàng)的“崩刀法”,完美表現(xiàn)了中國畫中常見的皴、擦、枯筆、飛白等筆法。
印刷者不僅要手法熟練,還要熟知繪畫技法,才能應對作品中微妙的細節(jié)及干濕濃淡的變化。
三道工序的工匠相輔相成,完成一幅木版水印畫,少則數(shù)月,多則數(shù)年?!斑@些木版水印畫的顏料和原作相同,使用的宣紙或者絹布也和原作相同,所以和一次打印成型的微噴畫不一樣,它們可以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筆觸與細節(jié),非常有生命力,酷似原作,保存時間長,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這種極高的還原度,當今任何印刷方法都無法比擬。”孫紅霞的言語中透著自豪。
把中國畫的技法融到雕版印刷中
木版水印技藝入門門檻高、周期長,除了需要動手操作能力非常強,也要懂得繪畫技法,具有書畫鑒賞能力。“印刷者畫作的鑒賞程度、理解程度到哪里,印出來的畫效果就到哪里?!睂O紅霞說,師傅除了手把手教大家技術(shù)操作,也會開展書法、繪畫、篆刻等理論課培訓。閑暇之余,觀看畫展、了解畫家的繪畫風格也成了她的“必修課”。
“木版水印”幾乎全程靠人工完成,只有在印刷工序,需要加濕器的加入,營造恒濕的環(huán)境。水印車間門窗緊閉,又長又粗的噴霧管道從多個噴頭源源不斷噴出水霧。
孫紅霞說,雕版刷上顏色時,其本身會吸收一部分顏料,如果環(huán)境濕度達不到標準,版片上的顏料會風干,不能最大限度轉(zhuǎn)移到紙張上。三伏天的時候最難熬,車間又悶又熱,濕度要達到80%以上,霧氣繚繞,兩個工匠面對面看不清對方的臉?!耙话闳诉M入車間都受不了,而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孫紅霞一堅持就是近30年。
創(chuàng)作國畫時,畫家下筆墨色有濃淡深淺變化,這些繪畫技法需要在印制過程中還原。印刷中刷、撣、砑三個基本步驟,孫紅霞使用棕刷、毛筆蘸取顏料,在版面上刷色、撣色,再用耙子砑,把雕版上的顏料砑到紙上,通過顏料使用不同、筆鋒變化、力道輕重等,實現(xiàn)原作中的墨韻變化和過渡。
孫紅霞演示木版水印。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談及印制的難點,她說,學習其他技術(shù),大多有操作規(guī)范,但這個技藝不可以量化,比如調(diào)色用多少毫升顏料和水,完全沒有標準,更多是憑眼力、直覺和手感經(jīng)驗的積累。
“師傅一直教導我們,學好這技藝,要做到四心——虛心、靜心、耐心、恒心,不然吃不了這碗飯?!睂O紅霞坦言,這項工作其實很枯燥,完成作品工時漫長,它同時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藝術(shù),有時候印完一張發(fā)現(xiàn)效果不是特別好,為了不留遺憾,會反復嘗試,只求筆墨造型傳神、逼真。十年如一日地坐在工位,頸椎、腰椎都落下了毛病。
工匠們窮其一生,只為達到技藝極致,在這樣的堅守下,木版水印畫佳作頻出。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由榮寶齋于1959年籌劃、1979年完成,制作歷時8年,雕刻木版1667塊,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與原畫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貴顏料,標志雕版印刷術(shù)發(fā)展到了巔峰。在復制徐悲鴻的《風雨雞鳴》時,光是印刷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孫紅霞和另一位同事用了8個月時間,才印制了100張。
畫家吳作人的《熊貓》圖被拆解成手掌大小的雕版。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研學體驗讓非遺有了年輕粉絲
讓孫紅霞欣慰的是,隨著國潮熱的興起,曾經(jīng)被稱為“城里孩子吃不了這份苦”的“木版水印”,如今有了大量的年輕粉絲。
三年前,榮寶齋新招了六七名學員,他們都是剛走出校門的應屆大學生,此前學的也是繪畫、書法等相關(guān)專業(yè)。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孫紅霞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對傳統(tǒng)技藝的興趣?!八麄兂龊跻饬系靥?,年輕人能靜下心、不浮躁地去做這件事,說明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對這項技藝的認可和熱愛?!?/p>
除了專業(yè)人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同樣需要公眾的參與。近年來,榮寶齋開展了大量研學活動,讓“木版水印”技藝走進校園、公園、社區(qū)和外事活動、展演活動中,讓更多人通過親身體驗,關(guān)注這項非遺技藝,了解匠人們慢工出細活的工作流程。
以往,技師需要將又大又重的案臺拉到現(xiàn)場,用來固定紙張。前年,榮寶齋木版水印中心主任江書鵬發(fā)明了亞克力材質(zhì)的研學裝置。該裝置攜帶輕便,可以將空白卷軸固定在卡槽中,體驗者進行多輪砑印時,確保卷軸位置不變。
榮寶齋木版水印作品《敦煌供養(yǎng)人》。榮寶齋供圖
在北海公園,游客在技師的指導下,調(diào)好顏料顏色,用毛筆將顏料撣在雕版上,再將圖案砑印到卷軸上,就可以獲得一幅自己親手印制的名家畫作,將其帶回家?!盀榉乐勾蠹沂褂米厮r將顏料飛濺到衣服上,我們用毛筆進行替代,選擇的畫作大多比較簡單,僅需四五套版,在保留體驗樂趣的同時,降低體驗門檻。”
孫紅霞說,無形之中,公眾獲得的參與感、成就感,會讓他們樂于傳播這項技藝?!按蠹覠o論是在朋友圈發(fā)照片,還是在社交網(wǎng)絡發(fā)圖文、視頻,都是對‘木版水印’的推廣?!?/p>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